体教融合助更多孩子站上体育舞台

2025-04-17 11:22:23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童军鹏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

  今年全国两会,让孩子们“身上有汗、眼里有光”“加强青少年科学健身普及和健康干预,让年轻一代在运动中强意志、健身心”“积极开展学校体育活动”等内容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引发广泛关注。

  4月14—16日在武汉召开的2025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会议,进一步聚焦这一关乎国民素质根基与民族精神塑造的重要领域,力求持续深化体教融合,以更实举措抓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育,不断夯实建设体育强国的基础。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高站位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高水平推进奥运战略梯队建设,一条具有湖北特色、富有时代特征的青少年体育发展之路正在铺就。

  体育支教

  共同成长的双向奔赴

  “这份礼物既承载了孩子们的心意和成长,也让我读懂了体育真正的力量。”去年生日收到一张手绘篮球战术图创意贺卡,让原湖北女篮队员王梦至今难忘。

  王梦现在是宜昌市体育运动学校的专业篮球教练,两年前,她响应号召赴宜昌市西陵区东山中学支教。“到了学校,我第一个印象就是这里没有篮球队,需要从零开始。”她很快组建了一支12人的女篮队伍,“她们身高不一,年龄各异,但都对篮球很感兴趣。”

  每天清晨,王梦都会带着孩子们练习基础动作,加上每周一次的篮球课和周末的加练,不到一年,东山中学队就斩获西陵区篮球赛女子初中组第一名,多名队员入选区、市队并获得全市甚至全省冠军,5名队员获授一级运动员称号,3名队员获授二级运动员称号。如今东山中学是市体育后备人才培训基地,校女篮更是名声在外,学校新学年招生时,一些家长甚至表示“就是冲着女篮而来”。

  这样的支教故事,发生在宜昌很多所中小学。王梦的同事龚玺在常刘路小学支教的武术项目结出了硕果,该校被评为2023—2025年全国武术进校园试点学校;葛洲坝实验小学的跳水和体操项目为省队输送了多名人才……

  为解决基层、特别是偏远地区学校体育师资不足问题,我省自2023年创新实施“千师百校”体育支教行动,每年参加体育支教的志愿人员已超千名,覆盖30个县(市、区)的200余所基层中小学校。一批又一批优秀运动员走进校园,不仅让孩子们享受到运动的乐趣,也为竞技体育储备了更多后备人才。

  “体育支教志愿服务以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为目标,是支教大学生、专业教练与基层学校孩子们的双向奔赴和共同成长。”在本次大会上,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司长李辉说。

  体教融合

  让爱体育的孩子全面发展

  “左手绷紧一点,右手再打开一点!”4月16日,洪山体育中心少儿体校的16名小队员正在英东游泳跳水馆的1米板和3米台进行训练。

  跳台后的墙壁上,悬挂着周继红、伏明霞、肖海亮、刘蕙瑕、王宗源等奥运冠军的大幅海报。在他们之后,这里又走出了昌雅妮、郑九源、程子龙等多名新生代翘楚。

  “这些孩子来自襄阳、十堰、仙桃等多个市州,年龄在6—10岁不等。”有“金牌教练”之称的欧爱江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除了跳水,少儿体校还有游泳、羽毛球、体操等多种项目,目前在训学员300多名,年龄也都相仿。

  这么多孩子,如何兼顾文化学习和体育训练?“跟同龄学生一样,我们白天送他们去白鹭街小学和东亭小学正常上课,下午4点放学接回训练到晚上7点,训练后还有武汉小学的教师团队来队里进行文化辅导。”欧爱江介绍,通过与属地学校签订共建协议,洪山体育中心少儿体校的学员同样享有九年义务教育。

  位于潜江市少儿体校的湖北省小轮车训练基地,十多名队员正在为第十五届全运会全力备战。大战气氛虽然紧张,但学校并未放松学训兼顾的主线,学生白天坚持上文化课,利用下午放学后和节假日的时间进行体育训练。

  2022年,省体育局联合省教育厅印发《湖北省体教融合示范区试点建设实施方案》,并创新实施体校建设“61530”行动计划,深入推进12个体教融合示范区试点建设,建强“体校、学校和社会”三大阵地,打通锻炼、训练和竞赛三大节点,让体育后备人才文武兼修、德体双强、全面发展。

  “体校建设任重道远,体教融合春山可望,我们将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学习借鉴兄弟省市的经验和做法,完善政策措施,不断提升我省青少年体育工作水平,为加快建成体育强国作出湖北贡献。”省体育局副局长骆启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