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10杨谟超老师讲解汉剧《打花鼓》

表演者:杨谟超老师

         杨谟超,汉剧表演艺术家,湖北省汉剧非遗物质文化传承人。1953年考入武汉市戏曲学校,师从李罗克工丑行。他幼功扎实、技能全面,敢于突破程式,能演各种不同类型的丑角人物。不但讲究做工,其唱腔质朴流畅,念白脆快清晰,诙谐风趣,吐字或行腔皆注重喷口。代表剧目:《打花鼔》等.
  《打花鼓》是汉剧中的经典曲目,故事讲的是:凤阳遭灾,十室九空。为度荒年,蔡老燕夫妇远离家乡,以打花鼓卖艺为生,遇纨绔子弟曹悦约到家中奏鼓,曹悦见花鼓妇貌美欲调戏,因此夫妻发生口角,平添一段辛酸,回到城隍庙,蔡妻辩明原委,老燕与妻赔礼,因夫妻患难与共,贫贱相依,最终冰释前嫌,和好如初。《打花鼓》是一出汉剧中少见的载歌载舞小戏,身段繁重,伴奏亦精,充分展示出汉剧花旦行和丑行的表演技巧,所以久演不衰,传承至今。
  《打花鼓》这出戏全靠丑角挑大梁,因此对丑角演员的要求特别高,当时年仅十二岁的杨谟超一直做着帅气的“小生梦”,可老师傅早就慧眼识珠看出了活泼好动的他是棵好苗子,于是略施小计就把杨谟超“忽悠”进了丑角行。
       虽说是误打误撞入的丑行,但杨谟超还真没辜负师辈的期望,多年勤学苦练,成为了汉剧《打花鼓》的第五代传人,他告诉我们,每一代《打花鼓》的传人,都把《打花鼓》唱出了名堂。杨谟超认为,这部小戏《打花鼓》之所以既入得了民间小巷,又登得了大雅戏台,全是因为,它戏里蕴含着汉剧的大学问。
杨谟超讲丑角行当讲得一脸自豪,纵观所有剧目中,丑角确实是深受观众朋友喜爱的角色,最出名的有《七品芝麻官》中的唐成、《游街》中武大郎等。常言有“无丑不成戏,丑是戏中胆”,他们有的善良幽默,有的卑鄙奸诈,既有风趣诙谐的老人也有活泼天真的儿童,不同的身份和性格赋予了人物形象不同的才思,但诙谐风趣,滑稽可笑是丑角永恒的主旋律。丑角在戏曲里给人的印象是灵活聪明的,他们不仅在某一方面拥有着过人的智慧,同时也对自己的人生有着哲理思辨,无论多么卑微与媚俗,都有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定信念。与其他角色不同,丑角是唯一一个“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角色,他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出现,不受限制,其说辞也可以随心而侃,不受太多条条框框的约束。而汉剧《打花鼓》更是将丑角的这些角色特点展现到了极致。
  《打花鼓》里面涵盖的成语知识形象有趣,不知道爱学习的同学们是不是全都听过呢?所以我们今天学习的《打花鼓》不光有看头,还饱含着很多干货呢,敲黑板划重点,杨老师小课堂继续开课啦。
  汉剧《打花鼓》经过了上百年的演出历史,而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一版其实是经过杨谟超的师傅悉心改编的新版《打花鼓》。戏里金句频出,让人忍俊不禁,戏到结尾处写人情,卖艺夫妻由误会到释然,颇为动人。
  这汉剧《打花鼓》包含着这么多小学问,让我们现场的同学们也纷纷跃跃欲试,热心的杨老师立即现场教学起来。
  七十七岁的杨谟超对于汉剧教学一直乐此不疲,他积极参与戏曲进校园工作,他希望能让更多的孩子接触到汉剧,喜欢上汉剧,为初识戏曲的青年学子们带去欢声笑语,让师生们感受传统艺术的别样魅力!
  在杨谟超等一批戏曲艺术家的悉心培育下,湖北省大力推进戏曲进校园工作以来,很多学校都成为了传播传统文化的先进典型,武汉市七一中学就是这批先进典型中的排头兵。它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以培养中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开展了戏曲氛围进校园,戏曲知识进校园,戏曲课程进校园和戏曲活动进校园的四个走进全面深化戏曲进校园活动。
  今年年初,为了进一步提高社会对戏曲的重视。七一中学向教育局特批,在新初一选拔中,招收了5名戏曲特长生。通过这些戏曲特长生以点带面更加深入的开展七一中学的戏曲进校园活动,更加优质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在招收的这批戏曲特长生中,我们发现了一位“资深”小戏迷。
  最让大家意外的是,这次戏曲特招生的第一名,居然是一位戏龄最短的小帅哥,别看他学戏时间不长,可他的晋级之路绝对是力排众议、实力碾压呢。
对戏曲的重视非一朝一夕养成,通过七一中学这次戏曲特招生的机遇,很多家长也转变了对孩子学戏曲的看法。
唱了以后才知道戏曲有多美,听了以后才知道戏曲多有魅力。这是我们在戏曲进校园活动开展以来听到学生们最多的反馈,通过学习戏曲,学生不仅提升了艺术审美素养和文学素养,还从中受到了忠义善孝等传统美德的感染,而这些传统美德,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进而让学生们从中体会到了怎样去做一个品德更高尚的人。